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花生书城 -> 玄幻魔法 -> 良缘鸭定

正文 第101章 交粮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“你这奇思妙想的点子和惟妙惟肖的绣工,我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。”叶丹赞许地笑道。

    “真有这般好?”杜梅柳眉杏眼微弯。

    “那是当然,梅子,你知道吗?你将来必有大作为!”叶丹一脸热切地盯着布偶。

    “我可没想那么远呢。”杜梅咯咯地笑,声音悦耳得如同银铃一般。

    “梅子姐,你最棒了!”叶青这家伙最是嘴甜。

    “那这么说定了,我回去了。”杜梅起身收拾包裹。

    “你不把这留下?”叶丹有点急了。

    “我回去再绣得精致些。”杜梅莞尔。

    “这已经很好了。”叶青也舍不得。

    “你不是说要世间独一份嘛,我再想想,定不让人仿了去。”杜梅心里有一个想法呼之欲出。

    回到杜家沟,杜梅正吃午饭,就听族长绕着村子敲锣吆喝“明天县衙来收粮了,各家各户准备好!”

    大顺朝的赋税分夏粮和秋粮。夏天收麦子,秋天收稻子。赋税按田亩收,一亩田征五斗粮。粮食也分等级,等级越低,收的数量越多。

    比如杜梅家五亩田,虽只种三亩麦子,那也是要按五亩交的。

    若是遇到年成不好的时候,比如旱灾,涝灾,像杜家沟这种自然条件好的产粮大区,朝廷还得多摊派些杂税,收了粮食用到其他地方赈灾。

    另外每年还有三十天的徭役,可以是家里的男丁去服,也可以折粮食或钱财抵役,一年徭役要一石稻谷或一吊钱。

    还有就是兵役,现在是太平年月,也是可以用粮食或钱财抵的。兵役一个成年男子一辈子要服两年,不然就得出十石稻谷或十吊钱。

    当然也有例外,比如三房杜三金是个秀才,杜家没分家的时候,是可以免全家徭役和杂税的。现在,只能他一家独享这份优待了。

    商贾的赋税又是另一种了,按摊子收赋税,基本是乡下种田人的五倍之多,而且都是要银钱交割。

    明天要交粮,杜梅自然就不能去卖汤了。麦子晾在院子了,经过一天的曝晒,已经完全干了,杜梅拈了颗放在嘴里,上下牙一咬,便断成两半。

    次日一早,清河县令沈章华便到了族长杜怀炳家里。按理,收粮这种事并不需要一个县老爷亲自过问。但这是今年第一次收麦,他这县老爷自然是要到现场坐镇看看的,也好切实地了解下今年麦子的大体收成。

    杜怀炳陪着沈章华坐在堂屋里,他家院里挤满了人,挑担子来的,推小车来的,担子或小车歪歪斜斜排着队。

    男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唠嗑,女人们则东家西家的串,把各家的麦子看了个遍,在心里掂量自家的粮食在村里能不能排上号。

    杜梅家里并没有大斗,她估摸着搬出五袋,不放心,又回身多拿了一袋。

    县丞看人来得差不多了,故意咳了一声,翻开一本大的花名册。那上面,各家人口田亩都登记在册,平日里,若是遇到添丁老人的,兄弟分家的,买卖田地等事情,都由族长或里正报到县衙,及时修改账册。

    县丞从杜怀炳报起,他家的麦子成色属于中上,不加不减,按五斗算。县丞唱票,旁边韩六带着两个衙役用大斗量出麦子,还不忘用手按按实。

    今年年景不错,连二愣子家都评了个中,可把他美飞了,到处与人吹嘘,自己如何如何辛苦。

    “可不是嘛,等收稻子时,可别再剪稻穗了!”有嘴快的妇人揶揄他。

    “你这人可真无趣,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!”二愣子有点恼地转身钻进人窝子里去了。

    “这麦子太差了,下等,六斗一亩。”县丞前面见得好的多了,陡然一见成色不好的,心里便不高兴。

    “我这麦子哪里差了!凭什么要六斗?”谢氏不高兴地嚷嚷。

    “我收到现在,就你家最差,还有脸说!”县丞鄙夷地看了谢氏一眼。

    “我这麦子是不出面粉还是不出糠?”谢氏不依不饶。

    “你这麦子大概只出糠麸不出面哦。”后面排队的人起哄。

    “去你们的,难道我下半年挨饿吃糠吗?”谢氏回身怼人,却是找不到说那句话的人了。

    “快点,快点,后面人还等着呢!”县丞一脸不耐烦地催促。

    谢氏极其不情愿地交了三十六斗。她不服气,索性不回家了,站在县丞旁盯着看他评级。

    很快就轮到杜梅了,已经站了一早上的县丞明显累了,他随意地抓起一把麦子看了看,暗淡的眼睛里突然迸发出了异样的神采。

    他丢下花名册,小跑到堂屋去,杜怀炳正陪着沈章华喝茶,说接下来的农事。

    “老爷,你看,这些年都没收到过这么好的麦子了!”县丞激动地眼睛都模糊了。

    “哦,这是谁家的?”沈章华老练地将麦粒一嗑两半。果然,这麦子颗粒饱满、色泽金黄、适度干燥、成熟适中,这些都是极好的。

    “就是上次那个在这里告状的女娃娃。”县丞笑道。

    “哦?”沈章华抬脚往外走,县丞和杜怀炳不敢怠慢,赶忙跟上。

    杜梅正站在院里,她对自己的麦子有信心,就是不明白县丞干嘛这么激动。她在阳光里晒了半天了,额头上全是汗。杜梅的皮肤白皙,像她的母亲,夏天晒不黑,只会越晒越粉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看在沈章华眼里的杜梅,就是个粉嫩瘦高的女孩子,一双眼睛澄净如海,他的心不免漏跳一拍。他眯了眯眼,许是外面的阳光太烈了。

    “这都是你家收的?”沈章华定了下神问。

    “嗯。”杜梅心中腹诽,还县老爷呢,这不是明知故问嘛。

    “你家里还有多少?”沈章华自知刚才说的是句废话,忙收敛心性,郑重其事地问道。

    “我不卖的。”杜梅连忙拒绝。她家里鸭食还紧张着呢,哪有闲粮卖?

    平定内乱后的大顺朝,经过十多年休养生息,好不容易有了太平日子过。为了防止遇到灾年,物价飞涨,民不聊生的困境。朝廷明文规定,各州府县衙要在丰年籴入粮食囤积着,到了荒年再粜出,用以平抑市场粮价。

    所谓饥寒起盗心,若人人有饭

    吃,百姓便不会为了活路,流离失所,引起社会动荡。

    瞧今日情形,想来是个丰年无疑了,沈章华本打算趁势收购一些,没想到,杜梅还没等他问,就一口回绝了。

    “你先把她家的粮收了再说。”沈章华一脸尴尬,转头对县丞说。

    “上等,四斗半一亩,五亩,共二十二斗半。”县丞拖长了声唱票。

    “咦,你这不公平!”谢氏一听,杜梅足足比她少了一斗半一亩,她急得直嚷嚷。

    “就是,怎么她就比我们少了!”旁边已经交了粮,继续围观的妇女跟着起哄。

    “怎么又是你?我一年不知道经手多少粮食,眼光还能差吗?”县丞讨厌谢氏质疑他的能力。

    “别家,我就不说了。我们两家原本是一家,麦种都是头年一块播的,怎么她就比我的好了!”谢氏一脸不信。

    “拿她的粮来。”县丞见群情躁动,扬手朝韩六招呼。

    谢氏的麦子等级差,为了不影响收粮的整体品质,只能将它们单独摆放在一处。

    “瞧瞧你这颜色发白,还大部分是瘪的,明显是水少了,而颗粒还这么小,肯定是肥少了。”县丞拨弄着手心的麦粒,一脸认真地分析。

    “庄稼一枝花,全靠肥当家,你没得给它,它哪有给你?”旁边一个老汉念叨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她家的麦子再好,收她五斗一亩顶破天了,还能低了去?”谢氏皱眉,要知道族长杜怀炳家,也不过是不加不减而已。

    “她家的麦子颗粒色泽都比你强的不是一点半点。你再看下,这麦子是刚刚好的蜡熟期,正是麦子的黄金成熟期,此时出面最多。”

    说话间,县丞扔了谢氏的麦子,重新抓了两三颗杜梅的,用拇指和食指将麦粒轻轻一捻,灰尘尽去,只见他摊开的手心里,麦粒上包裹着一层蜡质,闪着圆润的光,如同珍珠一般。

    “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了,我家确实比不上呢。”杜怀炳凑近看看,连连点头。

    其他的人也好奇地来张望,见杜梅家的确与众不同,也就不再言语。不断有人往前涌,谢氏踉踉跄跄被挤到后面去了。

    谢氏听县丞讲完,这才想起公爹在打谷场上亲口承认不如杜梅,原来那不是一句气话。这丫头不知是命好,还是撞了大运。

    谢氏嚷嚷了半天,除了让乡人们更服气杜梅,自己一点好处也落下,还被县丞当着众人的面数落,她甚觉无趣,踟蹰到院门口去了。

    交赋税的麦子收完了,院里还围着些人。眼见着夏天到了,总要扯些布给一家老小做夏衣薄衫。过了正月,大人小孩都没沾过荤腥,好歹割点肉改善改善伙食。

    这些都要钱,有很多户人家,便开始卖麦子。可县丞只收中上的麦子,他的眼光毒得很,差一点的,都不要。

    沈章华在杜怀炳处吃了午饭,看着衙役将装麦子的麻袋整齐地码在马车上。

    “老爷,我们回去吧。”县丞过来请他。

    “我想到杜梅家看看。”沈章华突然回身,对送他出门的杜怀炳说。2k阅读网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